选择网站语言 / Language
芒砀山旅游区

解密芒砀SECRET ARCHIVES

解密芒砀

首页 > 解密芒砀 > 汉兴文化

永城四神壁画

  198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,在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村发现一座西汉早期梁国王陵墓,在其墓室顶部西部绘制巨幅以龙为主体的壁画。这是我国西汉早期仅有的一幅墓葬壁画,遂后引起学者广泛注意,许多论著多有记述。无疑这是一项重大发现,这对于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意识观念、宗教信仰、绘画艺术等都有深刻的影响,都具有重大学术和艺术价值,特别是对研究汉刘文化与龙文化的关系,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。现将有关认识略述于后。

  一、墓葬基本情况

  柿园汉墓位于保安山东南,依《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》考古发掘报告,距西汉梁国开国国君梁孝王墓500米的山顶上。该墓门向西,与梁孝王墓墓道相对,由墓道、甬道、主室、耳室、过道等组成。墓道全长约70米,宽4.4米,墓道口高12.5米。墓道及甬道全部用塞石封填,塞石一般长110~180、宽60~90、厚25~46厘米,重约1吨左右,共约2500块,部分塞石上刻有作工日期、姓名、长、宽、厚尺寸等。塞石以西的墓道内出土陶俑43件,有守门俑、女侍俑、骑马俑等仪仗俑,均着彩,皆为立姿,着袍,卷袖,束腰。俑高78厘米,其列队可谓壮观异常。在陶俑的前、中、后分别排列着铜质鎏金、鎏银和铁质车马饰件,以及弩机、承弓器、铜镞、铜带钩及其他装饰品共约1万余件。墓门西侧塞石下发现一钱窖,内有半两钱、榆荚钱225万枚,重达1万余斤。此外还发现有陶器、玉器等随葬品,该墓早期被盗,仅残留少量金饼、玉衣片等。墓主室长9.5米,宽5.5米,高3米,其顶部、西壁、南壁皆绘有彩色壁画,其中顶部西半部分用黑、白、红、蓝等各种颜料绘制一幅以巨大的苍龙为主心的四神图。该壁画南北长5.5米,东西宽3.5米。主要内容为苍龙、白虎、朱雀、虬龙以及云朵、缠枝花朵、菱形纹等装饰图案。这幅壁画构思奇诡,线条流畅,栩栩如生,令人观止,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无名画师卓越的艺术才能。这些不留名的伟大画师,给我们留下了不朽之作。

  在墓葬的南侧200米处,发现一东西向的夯土墙,墙上部宽约8米,夯层厚8~10厘米。墓北也发现有夯土迹象,这应是陵墓南北两侧的陵园墙。东西两侧的墙壁因破坏严重已不存在。

  柿园王陵开凿在山岩之中,属大型崖洞墓,以山为陵,“斩山作廓,穿石为藏”,墓之顶部发现有大面积建筑遗迹,山顶南侧和西侧各发现一个陪葬坑。

  二、永城四神图主要内容及其我见

  梁孝王之妻李后墓的壁画主要内容是苍龙、白虎、朱雀和虬龙,可谓四神或四灵。它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四神稍有区别,即东方苍龙、西方白虎、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。而永城四神似乎更合乎西汉时代的表述方式。

  虬龙:参照《辞源》(1987年版)虬龙条,虯是传说中的无角龙,字亦作“虬”。《楚辞·离骚》曰:驷玉虯鹭兮,溘埃风余上征。”注曰:“有角曰龙,无角曰虯。”而《说文》训虯叫为有角的龙子。“虬龙”,龙的一种,依壁画,鸟首、无角、鳞身、鱼尾。

  苍龙:参照《辞源》苍龙条:东方七宿之合称,即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曰:“东宫苍龙,房、心。心为明堂。”《吕氏春秋·孟春纪》曰“乘鸾辂,驾苍龙。”注曰:“《周礼》马八尺以上为龙。”又,太岁星亦称苍龙,黄帝六相之一亦称苍龙,“黄帝得苍龙而辨宇东方”(《太平御览》七九《管子》)。

  白虎:西方七宿的合称,即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。《曲礼》曰:“行前朱鸟而后玄武,左青龙而右白虎。”《疏》曰:“前南后北,左东右西,朱鸟、玄武、青龙、白虎,四方宿名也。”五方神中,西方为白帝,曰白招拒。刘邦斩蛇于芒砀山,即寓意赤帝子斩白帝子,汉刘代秦赢也。高祖斩蛇事见《史记·封禅书》和《高祖纪》。

  朱雀:《辞源》朱雀条:“南方七星的总名。《三辅黄图》三《汉宫》曰:‘苍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,天之四灵,以正四方,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。’”朱雀又称“朱鸟”,《辞源》朱鸟条:“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(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张、翼、轸)的总称。七宿联起来像鸟形。朱,赤色,象火,南方属火,所以叫朱鸟。朱鸟取象于丹鹑,井鬼取象于鹑首,柳星张三宿为鹑身,翼轸二宿为鹑尾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南宫朱鸟。”五方神中南方为赤帝,曰赤标怒。

  玄武:《辞源》玄武条:“北方太阴之神,其形为龟,一说为龟蛇合称。《楚辞·远游》:‘时暖日逮其日党莽兮,召玄武而奔属’。《注》:‘呼太阴神使承衡也。’《补注》:‘说者曰:玄武,谓龟蛇,位于北方,故曰玄,身有鳞甲,故曰武。’《文选》注曰:‘龟与蛇交曰玄武。’”《辞源》又称“北方七宿的总称,包括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、室、壁,以形如龟而名。”《礼·曲礼》上:“行前朱鸟而后玄武,左青龙右白虎。”

  永城四神与《楚辞·远游》注不同,有虬龙而无玄武。虬龙为龙的一种,无角,鸟首,鳞身,鱼尾,在壁画中虬龙被苍龙舌卷起,苍龙挟虬龙同游太空,可谓新矣。画中的苍龙呈腾飞状,自南向北,贯穿画之中央,以象飞向梁孝王墓茔方向。张口露牙,蹬云驾雾,神态生动。所携虬龙似为其子。苍龙头上有角,似鹿角状,身披鳞甲,具爪,其神态呈乘风破浪之状。白虎呈跳跃状,头高昂北向,前肢扑伸,后脚力蹬,呈一跃升天状。朱雀(朱鸟)亦北向,身呈流线体,尾羽修长,迎风翱翔。整个画面生动地体现出死者灵魂驾四灵升仙的景象。西汉文学家贾谊在《惜誓》中说:“飞朱雀使先驱兮,驾太一之象舆;苍龙蚴虬于左骖兮,白虎骋而为右。”“蚴虬”,为屈曲行动貌;“骋”,为纵马奔驰貌。本壁图虽不见“太一之象舆”,但贾谊之描述,可谓针对永城四灵壁画而作,实在是生动非凡。

  永城四神图,不仅艺术高超,形态逼真,它更是贴近西汉时代的社会生活,体现了那时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对神仙境界的向往。汉代谶纬学说流行,大畅巫风,鬼道炽烈,升仙思想泛滥,人们无不向往死后升仙。包括汉武帝在内,活时寻求长生不老之药,死后方能升天成仙。在西汉时代,人们“事死如生”,人们认为,生是短暂的,死是永恒的,生与死只是一种转换,生是死的开始,死又是人的再生,生生死死,往复不已。汉时代,人们的生死观是比较豁达的,他们把精神寄托在死后进入一个更为美好的神仙世界。

  三、永城四神来源之我见

  汉代的“仙境”思想源于古老的图腾世界。从考古发现看,早在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就有了原始的道教升仙思想。在1987年7月份,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,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蚌塑中华第一龙。在其M45号墓的陪葬蚌塑艺术品,就是这一古老观念的体现。M45号墓共出土了4组蚌图,对此我曾有专文进行讨论(《伏羲新探——濮阳西水坡M45号墓新观察》,《2000濮阳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(一)》,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)。第一组蚌图,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这组蚌图,我认为是墓主人归天图,东苍龙、西白虎护卫着墓主人,其墓主人脚端的太乙星和北斗象征太乙神乘斗车升天。太乙星就是墓主人仙化了的天神。因此,墓主人是伏羲无疑。伏羲在人间为百王先首,升天后就成了太乙神。龙虎驭帝车,何等威严。后来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说:“斗为帝车,运于中央,临制四乡。”太乙乘帝车,苍龙、白虎诸神列两旁,正如《论衡》所言:“龙虎猛神,天亡正鬼也”。

  第二组蚌图是墓主人伏羲灵魂回归母族图,该图反映的是远古先民们的联姻图腾制。龙虎连体,反映的是以龙图腾为代表的族团和以虎图腾为代表的族图联姻,那么龙图腾和虎图腾都是墓主人的祖族,以牛图腾为代表的族团和以鸟图腾为代表的族团联姻(蚌图中鸟站立在牛臀部,以示交尾),那么牛图腾和鸟图腾都是墓主人的祖族。这就是后来演变为南方炎帝之神为朱雀(朱鸟),而炎帝之神的表达形象又为牛首人身。图腾的演变,都说明远古社会的通婚状况,又说明牛、鸟都是墓主人的祖族。第二件蚌图的右下方有一圆形蚌图,若它可视为龟,或玄武,它就应该是以龟图腾为代表的祖族的存在。这样,龙、虎、朱鸟(含牛)、龟四神都有了,四神反映的是图腾崇拜,反映的婚姻联姻形态,是生殖崇拜,它在6500年前就较为程式化了,只是周代才有文字的记述,并艺术形象化。

  第二组蚌图揭示的还不至于这些,其中的蜘蛛图也是一幅远古的图腾。文献中曾有多处记载,言太昊伏羲氏师蜘蛛结网罟,以佃以渔,说明蜘蛛亦是一个古老族团的图腾,亦是墓主人的祖族。崇拜蜘蛛在中外曾广泛存在,我国西南的彝族、美洲印第安人都有之。现在有的学者把“织女星”视为蜘蛛,可备一说,这是把织女与网罟联系到一起,而把“织女星”视为人,2万年前的“北极星”显得更为古老了一些。

  在第二组蜘蛛旁有一石斧,史载伏羲创历律划分周天,那么古斧便可能是立周天度的遗物了。何谓周天度?周天度就是把北中天划分为四宫二十八宿,四神就是四宫,苍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就是二十八宿。第二组蚌图反映出太昊伏羲时代的物质文化成就煌煌然,是多方面的,如八卦是也,婚制改革是也,创制历法是也……

  第三组蚌图是墓主人灵魂升仙图。驭龙升仙,遨游四海古代传说甚多。《史记》司马贞补《三皇本纪》曰:“自人皇以后有五龙氏。”注曰:“五龙氏,兄弟五人,并乘龙上下,故曰五龙氏。”亦号“伏羲”的柏皇氏,亦驾六龙,罗泌《路史·前纪六》曰:“柏皇氏,姓柏名芝,是为皇柏。出搏日之阳,驾六龙,以木纪德。”柏皇氏驾龙六出巡,可谓圣人也,宋范仲淹在《严先生祠堂记》中说:“乘六龙,得圣人之时。”冠以”伏羲“的祝融氏,依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云:“祝融,兽身人面,乘两龙。”到黄帝时代,产生了著名的黄帝骑龙升天故事,”黄帝铸鼎于荆山,鼎成得道而仙,乘龙而上……”(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)。到了颛顼时代产生了了颛顼乘龙游四海的故事。有人问孔子颛顼的事,孔子曰:“颛顼,黄帝之孙,昌意之子,乘龙而至四海;北至幽陵,南至交止,西至流沙,东至蟠木。”(《大戴礼》)少昊之子叫勾芒,辅佐少昊,在东方建立鸟国,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曰:“东方勾芒,鸟身人面,乘两龙。”少昊之子蓐收为西方之神,《海外西经》曰:“西方蓐收,左耳有蛇,乘两龙。”河伯冰夷即冯夷,亦有得道成仙故事,如《海内北经》曰:“水夷,人面,乘两龙。”夏后启亦有得道乘龙驭天故事,《海外西经》曰:“大东之野,夏后启于此舞九代(马名),乘两龙,云盖三层,左手操翳,右手操环,仙玉璜。”这些传说故事与西水坡出土的人骑龙的蚌图是一致的,都是驭龙升天的意思。传至汉代,它演变成永城四神升仙图了。形成汉代的道教,龙、虎、鹿、麒麟等,是升仙的工具,称之为“蹻”。《抱朴子·杂应》云:“若能乘者,可以周流天下,不拘山河。凡乘道有三法,一曰龙蹻,二是虎蹻三是鹿蹻。龙行最远,其余者不过千里。”《抱朴子·论仙》曰:“按汉禁中起居注云,少君之将去也,武帝梦与之共登嵩高山。半道,有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下云:‘太乙请少君。’帝觉,以语左右曰:‘我之梦,少君将舍我去矣。’数日少君称病死。久之帝令人发其棺,无尸,唯衣冠在焉。按仙经云,上士举形升虚,谓之天仙,中士游于名山,谓之地仙,下士先死后蜕,谓之尸解仙,今少君必尸解者也。”上引可证汉武帝时代升仙说之盛矣。

  如果我们的认识不错的话,那么永城四神的源头是非常遥远的。我们所看的汉代的壁画、帛画和其他艺术品,如伏羲与女娲,桃都树与天鸡,太阳神与月亮神,四灵等,都可以说与远古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  四、汉代是龙文化大发展时期

  永城四神透析出西汉是龙文化大发展时期。汉刘与龙文化关系极为密切,远在夏代便有刘累豢龙故事,由此刘累便成了刘姓始祖。刘邦建立的西汉大帝国,依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记载,都有“高祖斩蛇”华章。蛇为白帝之子,秦始皇曾祠之白帝;汉为火纪,火色赤,刘邦为赤帝之子。高祖斩蛇寓意汉刘代秦赢。按《汉书·高帝纪》,刘邦之母尝息大泽之陂,梦与神遇,是时雷电晦冥。父太公往视,则见蛟龙于上,已而有娠,遂产高祖,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。这是一例著名的人龙感应生育的例子。这个故事既是龙兴大汉的天兆,也是龙种传人的体现。到了汉武帝时期,龙文化又有新的发展,社会上多时不祠的太乙神又突显起来。汉武帝崇祠太乙神,就是倡导龙文化。伏羲在地百王先首,死后升天为太乙神,伏羲文化就是龙文化。龙文化到了西汉时期,就成了立国文化,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。因此,我们可以说,芒砀山地区,是汉刘王朝的孕育之地,是西汉龙文化的发祥之地,之后的汉武帝承继龙文化大统,把龙文化又推高了极至。

  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,它先后存续400多年,因循贯例而命名的汉族、汉人,便逐渐代替了夏或华夏之称,到现代,成为了现今汉族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族群普遍称谓。从西汉以降,在中国历史上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,先后建立了西汉、东汉、蜀汉、汉、前汉、南朝宋、南汉、后汉、北汉、大齐等王朝或政权,共历时650余年,是中国历史建立国家政权最多、最久的姓氏。从刘姓形成和发展看,刘姓对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龙的传人成为天下华人的共同理念。及于此,芒砀山,不仅是汉王朝的育孕之地,它还是龙文化复兴再创之地,是我们亿万炎黄子孙永远拜祠之地,永城四神,永远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。

  (作者为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资深专家,省博物院研究员)